產業分類的意義是什麼?產業分類的3個觀念

產業分類

在開始談產業分類之前,先來做個小測試,看看你對產業分類了解多少?

產業分類問題:

Q1. 請問Amazon公司在產業分類上屬於哪一類?
A. 資訊科技
B. 非必須消費品

Q2. 請問Visa公司在產業分類上屬於哪一類?
A. 金融
B. 資訊科技

Q3. 請問Google公司在產業分類上屬於哪一類?
A. 資訊科技
B. 通訊服務

(上述都以目前GICS產業分類為準)

在寫下這篇文章當下(2022年)標準答案是:
Q1. B
Q2. B (2023年後變成A)
Q3. B

上述是日前市場先生在 FB ETF社團問了產業分類的問題:

這三家公司,都算是我特別挑產業分類中,最不符合直覺的公司。

所以在社團發問時,

約有90%社友至少答錯一題以上,10%社友完全正確。

以前我有分享過一篇美股的產業分類教學:GICS產業分類

如果對產業不熟悉,建議先看看這篇,建立基礎的產業分類概念。

以下說明一些關於產業分類,我認為需要了解的觀念。

  • 觀念1. 要知道,既有的產業分類並不完美
  • 觀念2. 金融領域的許多詞彙,真正的內容可能和字面上意思完全不同
  • 觀念3. 該如何理解產業分類?

觀念1. 要知道,既有的產業分類並不完美

產業分類難以完美的原因很多,像是時代的變遷會讓許多新行業的出現,像是社群媒體是近10年才出現,會導致舊有的分類很難去歸納它的特性。

例如,在2018以前,Google都是被歸在資訊科技產業,但之後它把原本電信業改成通訊服務產業,並且把Google放到此類別中。

Paypal、Visa、Master,如今仍被被分在資訊科技產業中,但2023以後則是換到金融服務產業中。

所以其實我心中的正確答案也與標準答案不同 (或者說這是到了2023年後的正確答案)
Q1. B
Q2. A
Q3. B

原因是Visa特性其實更屬於金融領域的一環,只是之前在FB社團發問時(2022)分類仍在資訊科技中,

但顯然定義分類的機構也覺得這分類有問題,認為這需要被修正。

其他原因像是企業如果多角化經營,假設不同特性的業務差異不大,我們就很難去把它歸類。

這些產業分類的變更,或者新產業分類方式出現,都說明了原有舊的分類方式其實並不完美、不夠直覺好用,

所以我們也不必把現行的分類當成絕對標準答案,

此外也要意識到,我們不能從字面上的意義去解讀許多金融領域的資訊。

 

觀念2. 金融領域的許多詞彙,真正的內容可能和字面上意思完全不同

例如Google或Amazon常常被人們歸類在科技公司,所以許多人直覺認為它也屬於資訊科技類股,

但其實資訊科技的定義可能和人們想像不同。

所以如果你現在投資追蹤資訊科技指數的ETF,實際上成分股根本沒有自己想像中的Google、Amazon及某些公司,反而像是金融類的Visa在當年(2022)卻在其中屬於資訊科技類。

要有一個觀念是:金融領域的詞彙,直接從字面上解讀,很可能會忽略某些問題。

例如說到配息,很多人會覺得是領利息,但可能忽略了除息問題。
例如高收益債,很多人會覺得高報酬,但可能忽略高風險。

這也是這個小測驗中我最想表達的觀念:
「投資任何金融商品,我們不應該根據它的名稱來判斷它的特性,應該更深入去觀察它的內容。」

或者更簡單一點:

「不要看金融商品的名字來判斷投資。」-市場先生

 

觀念3. 該如何理解產業分類?

我們應該先思考,產業分類的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分類的意義,是幫我們快速理解一個事物的特性。

就像你一聽到電力公司、電信公司,並稍微做一些功課,大概就可以想像的到它的獲利、風險、營運特性。

如果無法達到這種功能,就可能是對我們沒有用、不夠好用、甚至造成誤解的分類,

這種情況下,應該把這些分類進一步的再往更細的類別拆分,才可能得到有用的理解。

舉例來說,

通訊服務產業裡面,有性質如科技股起伏劇烈的社群媒體公司,也有保守穩定的電信業者,至少我們得認識到有這樣的區隔。

不僅產業分類如此,
其他金融詞彙,同一個詞也都不僅只有一種意思,

例如有人說他投資ETF,但原型ETF、期貨型ETF、反向ETF、主動型ETF,這些都叫做ETF,彼此卻差異巨大。

例如有人說理專建議配置債券,但投資等級債券和垃圾債券都稱作債券,特性卻截然不同。

如果貿然把它們當成同一種東西去理解,就相當危險,

做出更細的分類,才能有正確認知。

在金融投資研究裡面,保持好奇、探究到底的精神,

了解各種名詞可能存在問題與陷阱,都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風險的方法。

原文發表於市場先生FB  ETF社團

市場先生後記:

記得以前曾經聽到過一句話:你對一件事情的理解程度,取決於你對它分類方式的細緻程度。

意思是說,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越了解,就會體現在我們對它能做出更詳細的分類、區隔其中不同內容的差異。

金融市場企業的分類,我認為也是如此。

S&P500可以是一檔指數,也可以是11個大產業分類,更可以是一百多個細產業分類的組成,每一個分類彼此特性都不同。

而分類也不是只有產業一種方式,規模大中小、成長或價值,這些也都是不同的分類方式。

當我們擁有越多的分類標籤,對整體也會有更完整的理解。

 

最後,也分享幾個小故事給你,
也許對投資理財與自我成長會有幫助:

1.GICS與ICB是什麼?一次看懂全球產業分類GICS與ICB的差別

2.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讀書筆記: 台股壽險業財報解析

3. 巴菲特如何投資能源股?波克夏歷年買賣石油公司的時機及持股變化

4. 《財報狗這樣選對成長股 》讀書筆記: 成長股怎麼找?5個關鍵思維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最近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11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