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或交易時,你會設定一個「固定時間出場」嗎?
最後更新:2023-09-19
今天一位業界的朋友,
提到出場天數最佳化的問題。
所謂出場天數最佳化,
就是策略進場後,不斷嘗試 3天、5天、20天出場,
希望找到一個最適合的數字。
「很多研究員每天都在做這種事,他們每天都可以找出一個最佳的出場時機。」
一位券商工作多年的朋友感嘆地說道。
這類故事,也許是以前聽多了的關係 (當然,我自己也有做過),
已經麻木很久了。
但是講到出場時間,
我認為「固定時間出場」很值得一提。
固定時間出場,就是進場後一段時間(例如: 1個月),無論賺賠都要出場
到時無論是獲利或是虧損,
都會結束持有的部位。
可以從 3個角度來看定時出場這件事情。
1. 固定時間出場,附帶有風險控管的效果
「當沖」就是一種最典型的固定時間出場,限制住最大的風險
人們為什麼要當沖?
因為這樣可以把價格的波動風險限制在一天以內。
差別是,你可以根據策略不同,
設計成 7天出場、1個月出場、3個月出場…它的意義跟「停損」其實很像,
但停損是用 “價格” 去控制風險,而當沖是用 “時間” 去控制風險。
用意都在於限制最大的風險。
如果要講重要程度,
我認為時間出場,重要程度甚至高於價格出場,
理由是:每個策略都有它的「有效期限」
2. 每個策略,都有它「合理的有效期限」
「合理」這件事,不應該由最佳化決定,而是由邏輯決定
例如,一個用短周期技術指標的策略
平均2天就會出現一次進場訊號,它的「有效時間」最長就注定是 10天左右,
如果要固定時間出場,卻設定成 2個月,顯然不大對。
如果固定 10天左右要出場,
那能不能把它在 5~20天,做個最佳化測試,找到最適合的天數呢?
這樣做沒有意義,
因為最適合的數字,本來就是一個範圍 (最佳化在大多時候都沒意義)
只有範圍搞錯的問題,
沒有最好或最壞的差別,
有可能這次5天最好,下次10天最好,
只要取一個合理值,績效都不會差太多。
(如果差很多,例如從10天變成11天,卻從賺錢變賠錢,那策略本身一定有問題)
如果不知道固定出場應該取幾天,
只說明了一件事:「你對自己的策略還不夠了解。」
不清楚自己在做些甚麼時,
應該先停下來,多想想再出發。
訂出「固定時間出場」,不代表無法長期持有 或 長期投資
一個簡單的概念是,
長線投資並非真的是長線,
而是經由短線不斷地確認繼續持有,最後才變成長線。
如果一個固定出場是 30天,
到了第15天,如果要你再買一次,這時你仍會進場買進,
代表手中的部位值得繼續持有,
那固定出場就從這時繼續往後算30天。
關於出場這部分,推薦參考《幽靈的禮物》這本書。
3. 固定時間出場,可以測試 進場策略 的有效性
固定時間出場,等於將出場結果「隨機化」
可以測試「進場策略」夠不夠強
一般我們都不會只有一個出場策略,
常見的出場包括反向進場、停損、停利等等,
加上這些出場策略,
才是我們平常的操作方法。
但進場策略到底有多強?
加上這一堆出場策略後反而看不出來,
到底投資績效好,
是進場策略造成的,還是出場策略造成的?
固定時間出場,可以幫你回答這個問題。
獲利可以只靠進場,也可以只靠出場策略
有很多策略,不在乎進場,
只靠著選股、部位大小、出場策略就能得到好績效,
例如:定期定額買進0050。
但也有許多時候,進場策略得獨撐大局,
例如
許多短線脈衝的策略,
要是進的不好,買進的點位太差,就註定賠錢,
因為得面臨頻繁的停損以及不足的波動性,
又例如
想長線投資領股利當包租公,
若進場不夠強,買的不夠好,
配息的效率就低,
達成同樣績效,就得被迫拉長持有時間,
且無法有效改善績效對時間的效益。
每次測試新策略,我一定都會先測固定時間出場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了解一個策略的特質,
了解特質,
不只是看獲利的期望值,或試圖找到最好的參數,
而是了解它最危險的狀況,以及了解如何承受或避開。
除了當成測試工具,
我每個策略也都會加入固定時間出場的規則,
記得,
如同大多數的工具一樣,它無法單獨被使用,
而且務必小心,不要陷入最佳化的陷阱。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