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遊戲》讀書筆記: 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幫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

《金錢遊戲》讀書筆記 封面

《金錢遊戲》在1967年出版,作者亞當斯密 (Adam Smith,和18世紀經濟學之父<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同名,但他們是不同兩人) 曾在數家基金公司擔任董事,同時也是《紐約雜誌》和《機構投資者》 (Institutional Investor Magazine) 雜誌的創辦人之一,更多人是透過電視節目《亞當斯密的金錢世界》認識他,亞當斯密在美國投資界享有盛名。

這本書算是早年的投資經典書之一,市場先生曾在許多書籍中看到不同作者都提到這本書。

《金錢遊戲》這本書出版時間年代久遠,部分內容已過時,裡面提到的公司行號,有些早已消失,年輕一輩的讀者大概也不太知道書中提到的IBM大型電腦是什麼,畢竟那是道瓊指數還在1000點的年代,

不過儘管年代久遠,這本書提到的觀點其實並不會隨著時間改變,在65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當代投資人思考。

以下分享一些本書的筆記與心得。

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幫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

特別是亞當斯密提到:「80%的投資人不是真的想要賺錢」,

這個說法讓人大感意外,難道投資人不是來賺錢的?

股市本身就是一場遊戲、一場賽局,而這個遊戲的真正目標不是錢,而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亞當斯密

當我們越早意識到這場零和賽局,是一場不理性的遊戲,我們就能玩得越好。

他透過一連串的故事,分別從玩家、經理人、投機客等人的角度,帶我們了解這些參與市場的人背後的心理狀態,

就像他在書中提到:「市場沒有所謂的先見之明,雖然市場有基本面,但情感領域依然處於未開發狀態;所有圖表、指標和技術面,都只是統計學家嘗試描述市場的情緒狀態。」

正因為市場受到情緒的影響很大,亞當斯密認為投資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自己,才能在這個遊戲中勝出,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誰,那就只能一直輸,書中有一句話很好「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幫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

如果你想在這場零和遊戲中存活下來,從長遠來看,我們就必須知道自己是誰,展現出情感成熟的一面。

可可期貨的故事:慘賠收場的寶貴經歷

亞當斯密也在書中分享他自己付出的代價,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是他買進可可期貨的故事。

他透過各種管道想掌握可可價格,像是詢問熟識的駐外記者,了解當地的狀況;更派人去奈及利亞(可可的生產地)了解收成狀況,但過程中碰到黑莢病、迦納內亂、貨幣貶值、天候不佳等影響,最後以慘賠收場。

再一次驗證這句話:「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幫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

儘管結果不如預期,但整個過程是十分寶貴的教訓。

集中投資,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另一個違背傳統的投資建議是,亞當斯密建議投資人集中投資,

他自認沒有辦法一次追蹤多檔股票,且認為分散投資只能取得平均報酬,我們都聽過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的道理,

這邊他也引用《投資人的生存戰役》作者羅布(E. F. Hutton)的話:「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看好籃子。」

羅布的意思不是真的只有一個籃子,而是持股不能太多

以10萬美元來說最多投資5-6檔,100萬美元則是10-12檔,甚至可以更少。

亞當斯密以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校務基金為例,這檔表現優異、價值達4億的基金中只投資27檔股票,也就是只有少數股票有最大的上漲潛力。

市場先生提示:作者建議集中投資,該聽取這建議嗎?

在今天,我們知道分散投資帶來的好處,也有像是ETF這種低成本分散投資工具工具,集中投資是只適合高手或者基金經理人這類專業人士使用的方法。

但本書寫作的1967年時代,可能只有昂貴的共同基金可以使用,許多投資資訊也難以取得,在當時高度集中投資才是市場的主流。

當時的工具和條件,也許多數人真的只能集中投資,但顯然在今天並非如此。

財報只揭露過去的事,而市場關心的是未來

亞當斯密對財報的數字一直都抱持懷疑態度,主要有兩個原因,財報評價方式不一致及可能有財報不實的情況

首先,每家公司評估的方式和基準不同,

以庫存來說,有些公司會用「後進先出法」Last in, first out (LIFO),有些則馬上攤銷,有些公司則根本不會攤銷;

有些公司會提列所得稅準備,有些不會;商譽有時可攤提,有時也可以不攤提,

總而言之,每家公司的基準不同,即便是同一個產業,公布出來的財報也會有很大差異。

另一點就是數字有可能遭到竄改,甚至發生會計舞弊的情況。

散戶一直是賣家

比起財務報表,亞當斯密發現跟散戶聊天能學到更多教訓,甚至能預先看到周遭情勢,

書中的案例很有意思,可以從談話中發現散戶的不明智的行為,像是看到負面新聞就賣股、或是聽信內線消息買進等等。

這邊有一句話很好:「散戶認為負面消息很快會被市場理解,但直到大盤開始做頭,這時散戶才會了解,他們這才『理解』市場看到的究竟是什麼。」

亞當斯密從這場談話得到的啟發是,散戶始終是賣家,因為退休基金一直是最大買家,買賣數量很龐大,但有人買就代表有人賣,無論散戶帳戶裡頭有多少錢,有大筆交易或是只買賣零股,對市場來說,他們始終是賣家。

市場先生提示:巴菲特曾說過,股票市場,是把股票從沒耐心的手中,轉移到有耐心的人手中。

我的理解是,散戶始終是賣家,意思是作者認為散戶始終缺乏長期持有的耐性。

這本書讓人可以思考的另一個層面是,面對市場時,我們有多大的掌控度?

亞當斯密的投資年代久遠,當時甚至還沒出現智慧型手機,買進可可期貨後,他運用所有可用的資源,包含人脈、砸錢派人去市場考察,

而反觀現在的我們,動手Google一下就能知道奈及利亞的氣候狀況,

但科技的進步,真的會讓我們對市場更有掌控度嗎?

如果市場多數人,都是仰賴科技幫助下取得資訊,也就是驗證管道和方法都是差不多的情況下,會不會大家得到的答案,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呢?

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人都在觀察相同的數據和資料,並使用相同的方法解讀他們,那也就沒有任何推動市場的力量了,

因此除了認識自己,學會理解別人不懂的東西,學會解讀別人不願花時間理解的東西,精進自己也很重要,我想這是亞當斯密之所以說,過程比結果還重要的原因。

此外,現代社會的資訊量過多,也時常影響我們的情緒判斷,這個道理人人都懂,

不過回頭看這本書是在1967年出版,他在當時就已經想到情緒對投資人的影響,這個觀點與金錢哲學十分前衛,至今仍不過時。

總結:找到適合自已的投資方式,是避免被市場情緒影響的方法之一

總結來說,這本書沒有談什麼大道理,或提供什麼戰勝零和遊戲的心法,

但很重要的是,作者提醒我們要正確使用情緒,才能在冷靜的情況下參與市場,不被市場左右。

真正考驗的不是你在遊戲能跑多快,而是當一群人朝你相反的方向跑過去時,你要如何行動?

亞當斯密也觀察到,成功的投資人往往沒有堅持一定要做什麼,他們只是順勢而為。

進場前,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了解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以及焦慮程度,了解你進場理由、原因和玩遊戲的方式,

如果你沒有徹底思考、足夠了解自己,就會被遊戲牽著鼻子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華爾街早年發生的故事,推薦你《金錢遊戲》這本書,亞當斯密會告訴你許多贏家和輸家的故事。

《金錢遊戲》博客來連結

金錢遊戲

最後,也分享幾篇文章給你,
也許對投資理財與自我成長會有幫助:

1.期貨 是什麼?期貨手續費、期貨種類有哪些

2.商譽是什麼?能用來評估企業風險?一分鐘看懂商譽

3.折舊/攤銷是什麼?折舊與攤銷有什麼差別?

4.美股新手入門教學懶人包- 市場先生帶你買進第一支美股

5.財務理財規劃怎麼做?市場先生的理財規劃 3 步驟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最近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11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