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配息基金是什麼?投資月配息基金推薦嗎?
最後更新:2024-01-02
以前蠻常看到一些基金的推廣活動或者教學,在談月配息基金。
很多在台灣有販售的基金,也都會看到月配息的級別,通常如果基金後面有加「Mdis」的字,都屬於月配息基金。
其實不只基金,在股票和ETF投資領域也常常看到這類的資訊,甚至會看到有些教學在談怎麼把季配息或年配息的標的,藉由不同月份配息搭配,做出月月配息的組合。
這篇文章市場先生來談談對月配息基金的想法。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月配息基金是什麼?
月配息基金的意思:以月為頻率,支付利息或是投資收益的基金。
市場上存在各式各樣的資產,例如股票、基金,甚至是債券;有的資產會固定配息或支付收益,而支付收益或配息的頻率也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年配息、季配息以及月配息,甚至還有週配息。而以月份為頻率支付利息或是投資收益的基金,就是月配息基金。
因此「月配息基金」是屬於「配息型基金」的其中一種,
另外,月配息基金名稱的字尾,通常是「MDIS」,而「QDIS」則表示季配息,「YDIS」表示年配息。
想深入了解配息基金,可閱讀:配息型基金是什麼?和累積型基金有什麼差別?
想知道基金名稱各種字尾的含意,可閱讀:看懂基金名稱後面的英文字母的意思
月配息基金配息率計算公式方法?
月配息率 = 單位配息金額 ÷ 除息前一日淨值 × 100%
當月年化配息率 = 月配息率 × 12
總報酬率 = ((當前單位淨值-申購時單位淨值+領取單位配息總額) × 單位數) ÷ 投入本金 × 100%
月配息基金的配息率計算方式看似複雜,其實與一般基金配息的計算公式沒有太大的差異,就是年配息次數改為為12而已。
計算時要注意單位,在投資裡面一般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因此月配息乘以12個月就可以換算出年配息率,或者年配息除以12個月也能算出每月實際配息的比率。
月配息基金的配息率計算案例
舉個例子來說明這些計算的差異(先排除稅務與手續費等因素):
如果老王退休後,以10萬元本金買入當時淨值20元的月配息基金,可以買進5000單位,如果第一個月,單位配息0.05,且前一日淨值維持20,那麼:
- 月配息率=0.05÷20×100%=0.25%
- 當月年化配息率=0.25%×12=3%
如果老王投資一年後贖回,已領取單位配息總額是0.6,但是贖回當日淨值已下跌至19,那麼:
總報酬率=((19-20+0.6)×5,000)÷100,000×100%= -2%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即使配息率是正值、即使領了一年的月配息,總報酬率仍然呈現負值。
主要是因為基金每個月的單位淨值都會浮動變化,而月配息金額也可能會浮動,
更重要的是,基金配息時,資產淨值也會扣除對應的金額作調整,類似於股票除權息的概念,基金配息的這過程本身並不會多賺到錢,配息前後總資產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月配息率」還是「年化配息率」,都僅僅供作參考,不可直接當作報酬率來看待。
想更深入的了解基金配息與課稅的計算與資訊,可閱讀:基金配息計算方法?基金配息要課多少股利所得稅?
月配息基金的優點
- 能每個月產生現金流。
投資月配息基金最大的優點,就是創造穩定的現金流,每個月像領薪水一樣的固定收入,
這一點可能對於已退休或屆齡退休的銀髮族,或是每個月有固定現金需求的人而言,頗具吸引力。
但其實月配息基金也僅僅只有這一項優點。
為了追求這種穩定現金流,很可能會衍生一些問題,而每月穩定現金流有其他方式可以產生,差別只在於不一定能太自動化,可能需要手動。
以下詳談月配息基金的問題。
月配息基金缺點與風險
- 配息或收益可能來自原始資本
- 稅務上配息較不利
- 資產配置錯誤
1. 配息或收益可能來自原始資本
投資月配息基金後,在每個月產生現金流的同時,是不是能同時保障原始資本?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要釐清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配息並非多賺,配息後基金淨值會同步降低。
舉例來說,如果一檔基金本月配息率5%,那麼基金在配息後,淨值就會同步下跌5%(依除息前一日淨值計算)。
基金的本質就是「集合眾人的資金,集中管理創造報酬」,報酬可以保留在淨值內,也可以用配息的方式分配給投資人,但重點是報酬不會無中生有。
舉例來說(暫不考慮內扣費用與淨值波動):
如果一檔基金年初單位淨值100元,該年度投資操作賺了3%,單位淨值在年底時就會成長為103元。
投資人如果年底贖回,可以拿到103元,扣除100元的原始投入,可以獲利3%。
那如果這一檔基金年底配息3%呢?投資人會拿到3元的配息,然後單位淨值同時下跌3元回到100元,投資人還是只獲利3%。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無論贖回或配息,投資人真正的獲利就是3%。
那想想看,如果一檔月配息基金年度投資操作只賺3%,卻公告固定月配息0.5%(即年配息6%),會發生什麼事呢?
答案是:超出3%的部分會來自你原始投入的資本,從中配息給你,造成基金淨值下跌,連帶使投資人的資產減少。
俗話說「賺了利息,賠了價差」,指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當一個投資組合的流出大於流入,領到的配息並不代表真的報酬,投入的原始資本也會逐漸縮小。
例如第一年投入100萬領到6%也就是6萬元,也許讓人覺得不錯。但如果10年後帳戶淨值只剩下70萬,即使70萬能領6%,也只剩下4.2萬的利息,越領越少。
這裡我用「原始資本」這個詞,而不用「本金」這個詞,原因是在基金行業裡面本金這詞有專門的定義容易混淆。
但想表達的意思在於,配息不等於報酬率,過高的配息會導致投資人的原始投入資本可能會減少,如果資本長期大幅減少,未來能領到的配息其實也會縮水。
關於配息來自本金,可閱讀:配息來自本金是什麼?一次看懂基金配息
2. 稅務上配息較不利
基金投資的收益在稅制上可分為「資本利得(即自行贖回的價差)」與「基金配息(即利息)」兩種。
簡單來說,境內基金選擇累積型基金,可以有資本利得不課稅的優勢,但配息型基金卻要課稅。
要知道,基金無論配息型或累積型,本質上同一檔基金的投資內容及報酬都是一樣的,但配息基金要課稅則會帶來報酬上的差距。
比起配息型基金,選擇累積型基金會比較有稅務上的優勢(特別是境內基金)。
詳情可以看:基金所得稅怎麼計算?(詳解)
基金配息相關稅費 | ||||
基金成立於 | 投資區域 | 收益來源 | 課稅類型 | 免稅額 |
境內基金
|
台灣
|
配息 – 股票股利 | 併入綜合所得稅 或 分離課稅(28%) |
併入綜合所得稅時有8.5%免稅額
|
配息 – 債券利息 | 分離課稅(10%) | 無 | ||
資本利得 | X 不課稅 | 無 | ||
海外
|
配息 – 股票股利 | 海外營利所得 | 670萬 | |
配息 – 債券利息 | 海外利息所得 | 670萬 | ||
資本利得 | X 不課稅 | 無 | ||
境外基金
|
海外
|
配息 – 股票股利 | 海外營利所得 | 670萬 |
配息 – 債券利息 | 海外利息所得 | 670萬 | ||
資本利得 | 海外財產交易所得/損失 | 670萬 | ||
提醒:海外所得670萬免稅額,屬於基本稅額的計算,裡面包括國內所得以外其他所得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3.資產配置錯誤
「資產配置」一直都是投理財很重要的環節,很多投資人會依據自身的年紀、理財目的、風險承受力,去挑選合適的投資工具。
但因為資產配置是一個長期性計畫,一般人很容易在不經意間「打破計畫而不自知」,造成個人資產配置錯誤。
很多月配息基金都是以持有債券組合為主,主要是因為債券的配息固定,基金公司也比較容易控制配息的金流。
月配息基金以債券型基金居多
基金的配息頻率,大多取決於基金背後投資商品的配息頻率,
例如股票型基金的配息,就是把它投資股票組合所領到的股利,配息給投資人,債券型基金則是把債券領到的利息配給投資人,當然也有些例外情況,是會把貨幣在外匯上賺到的利息配發,或者從本金配發盡可能讓配息數字相同,各種情況都可能有。
根據鉅亨買基金平台的統計,台灣可銷售的月配息基金約有2700檔,但其中60%為債券型基金,24%為平衡型,股票型僅佔了約16%。
由於債券是最容易出現月配息的商品,股票反而大多是季配息或年配息,因此大部分常見的月配息基金,以債券型基金居多。
月配息基金以債券基金居多,並不代表每一個投資人都需要這些債券。
如果追求月配息,投資人很可能在投資上本末倒置,變成為了配息,錯置了自己的資產配置。
舉個例子:
大明是一個20歲的年輕人,打算未來十年的資產配置計畫是80%資產追尋成長主要投資股票相關標的,20%尋求穩定收益投資債券類標的。
假如大明20%債券部分選擇分散投資一些債券投資組合,其中有些月配息基金,間接來持有債券,相信這樣的決策是合理的。
但如果大明因為很想要更多月配息的穩定現金流,追求安全感,結果最終50%的資產都投資在月配息的債券型基金上,
這就會與他的長期資產配置計畫產生衝突,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他的長期理財目標達成。
投資月配息基金前最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已經了解月配息基金的種種優缺點,那到底該怎麼活用這些資訊?投資月配息基金前該如何思考呢?
首先,我覺得,想要每月都有現金流,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關鍵問題在於「不能本末倒置」,例如以下的兩個策略:
(O)建立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用每月的頻率提領。
(X)以月月配息為目的選擇標的,沒有考慮自身的資產配置目標。
很顯然,第二個策略已經混淆了「目的」與「方法」
如果單純追求月月配息,投資人很容易就買到一堆債券基金,因為只有債券基金最容易有月配息的級別。
但是一個人的投資組合,真的是債券越多越好嗎?
這種選擇方式就是本末倒置。
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思考自己的資產配置要長怎樣、風險是否能承受,進而選擇標的。
至於標的配息與否,其實完全不用考慮。因為想要現金流,並不一定要靠配息。
除了弄清關鍵問題之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在行動上,對幾個重要觀念做轉換。
觀念1. 看總報酬,而不是看配息報酬
很多新手會誤以為配息的殖利率就是投資報酬率,但其實並非如此。
投資報酬率從頭到尾只有一種,就是「包含配息及淨值上下波動」的報酬率。
打開各大基金平台網站,可以把配息型基金與累積型基金的績效與走勢打開來看,你會發現它們因為有配息因素,因此淨值會有不同,但績效一定是一樣的。
觀念2. 用「提領」來取代「配息」
投資人要認識到,賣出單位數其實跟配息是完全相同的意思,都是讓原本持有的淨值減少,拿出現金。
這點不管股票、ETF、基金,都是如此。
配息並不是多出來的利潤,配息的同時基金會從淨值扣除等值的價值(股票則是稱為除權息),因此是左手換右手的概念。
用「提領」這個詞代替配息,可以讓自己的思考不再被侷限於配息頻率或配息金額高低。
既然賣出跟配息完全一樣,想提領多少就配給自己多少,更不受限制。
想理解基金配息,可閱讀:左手換右手?配息來自本金是什麼?一次看懂基金配息
觀念3. 了解配息的稅務劣勢及累積型的稅務優勢
既然配息和自己賣出一樣,那選配息型也可以,還可以省下自己賣出的功夫?
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兩者雖然一樣,但除了認知上的問題,稅務上可能有差異。
目前的稅制,對配息型基金的配息,是比較容易有稅務成本的。反之,累積型基金的資本利得,如國內投信發行的基金都是資本利得免稅。
因此在配息跟自己賣出是完全相同意思的情況下,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選配息型基金,都選累積型的級別就好,稅務上更有優勢。
反之,如果為了月配息而選擇配息型級別,稅務上相對比較不利。
目前只有境外基金的配息型或累積型,稅務上是沒差異的,因為都算在海外所得裡面。
但海外所得裡面也有陷阱,例如海外所得的配息所得和資本利得是不能互抵的,申報要分開申報,這如果弄錯也有增加稅務成本風險,以後再寫文章講解。
因此結論是:無論怎樣,累積型大多情況都是優於配息型的選擇,兩者儘管績效一樣,但考慮到稅務後,並非完全一樣。
配息基金和累積型基金差異,可閱讀:配息型基金是什麼?和累積型基金有什麼差別?
配息基金最有利的買法,可閱讀:配息型基金如何買最有利?
總結:月配息基金推薦嗎?
市場先生對於「每月提領」這個想法沒有意見,怎樣的提領頻率是個人的選擇。
有些人希望累積更多資產加速複利,有些人需要現金流提領。
取捨是一種個人選擇,而不是對錯之分。
但想要每月提領,其實並不用依賴月配息型基金來達成,甚至不用要靠配息基金達成。
因為自己賣掉單位數,跟配息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像是前陣子有寫到的有業者推出用累積型基金自動提領的服務,也是完全不用配息型基金,改用累積型基金,能節稅的同時,依然可以做出月配息現金流的效果。
而一般我們不怕麻煩的話,手動自己賣也是能達成一樣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不應該讓自己的資產配置組合被配息牽著走。
把配息換成提領,提領是想賣多少就賣多少,這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去判斷自己的投資組合應該要承受怎樣的風險、選擇哪些類型的標的。
希望這篇可以幫一些基金新手釐清配息觀念。
市場先生2022.11 (原文發布於 FB社團 Mr.Market一起學習基金投資)
—
如果你想開基金戶頭,但還不知道要開哪間,
以下是市場先生讀者專屬的開戶優惠,有需要的可以參考一下囉:
基金開戶推薦:鉅亨買基金 | ||
基本優惠 | 讀者加碼開戶優惠 | 專屬開戶連結 |
全站基金 0手續費 |
• 專屬顧問(一季) • 投資季報(一季) • 投資講座(一年) |
鉅亨買基金×市場先生開戶連結獲得讀者加碼活動詳情:
1.市場先生指定連結開戶,讀者加碼優惠 送顧問/季報/講座服務
活動期間:~2024/12/31
透過市場先生指定連結或輸入推薦碼mrmarket完成開戶,就會有基本的全站基金0手續費的優惠,完成核印後的次一季,會再加送以下相關服務:
- 專屬顧問 (使用期限:一季)
- 投資季報 (使用期限:一季)
- 投資講座 (使用期限:一年)
以季報為例,如果在2024/2/15 (第一季)完成開戶,2024/4 (次一季)就可以收到投資季報。
2.基本優惠:鉅亨全站基金0手續費
鉅亨買基金是國內最大的基金平台之一,從2024年開始全站基金申購都是0手續費,
如果透過市場先生讀者專屬連結開戶,除了0手續費之外,還會再加碼送專屬顧問(一季)、投資季報(一季)、投資講座(一年)的相關服務。讀者加碼優惠 送顧問/季報/講座服務+全站基金0手續費
想了解更多基金投資觀念的分享,可閱讀:
2. 配息型基金如何買最有利?
3. 基金新手入門投資教學
4. 基金挑選怎麼做?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