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金融股真的好嗎?投資人該知道金融股存股的好與壞
最後更新:2023-12-06
讀者:「市場先生,我想開始存退休金,想定期定額存金融股,不知道哪一檔比較好?」
市場先生:「為什麼想存金融股呢?」
讀者:「因為金融股配息比較高,比定存好,而且銀行應該不會倒吧?」
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聽到的對話,在台灣,金融股因為有高配息、經營穩定等優勢,因此一直都是存股族很熱愛的標的,我以前也常被讀者詢問到金融股。
然而,「配息高、不會倒」真的是可以存金融股的原因嗎?
本篇文章市場先生就要告訴你,金融股包含哪些範圍?銀行、證券、保險、投信各有什麼不同特性?金融股的優勢、風險?幫助你了解金融股存股應該如何選擇判斷,以及推薦的存股方式。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存金融股是在投資什麼?
一般人講到金融股最直接聯想到的就是銀行,但所謂的金融業並不只有銀行,而是包含銀行、證券、保險、投信、投顧、租賃等。
以下就最主要的四大主體:銀行、證券、保險、投信做介紹。
金融股產業1:銀行
- 銀行主要收入:貸款利息、交易手續費
- 銀行獲利影響因素:存放款利差、逾放比率
銀行主要收入來源是存放款的利差收入及來自信用卡跟財富管理的手續費收入。
存放款利息收入會受到利率的影響,利率愈低,銀行的利差愈小,利息收入就會愈少。
反之利率愈高,對銀行愈有利。
手續費收入會受到刷卡量跟財富管理交易量的影響,如果刷卡量及交易量愈高,銀行收入就愈高。
此外,同業的殺價競爭則會嚴重影響到銀行的獲利。
銀行因為賺取的多是利差及手續費收入,經營上較保險業穩定。
但也是會碰到比較極端的狀況,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花旗銀行因為發行或持有次級房貸的相關證券,遭受巨大損失,股價從55美元跌至剩下1美元。
金融股產業2:證券
- 證券主要收入:交易手續費、承銷收入
- 證券獲利影響因素:交易量
證券公司主要的收入來自客戶買賣證券的手續費收入、投資收入及承銷收入(協助企業辦理公開發行、上市、上櫃、增資等),其中以手續費收入為最大宗。
市場的交易量愈高,券商手續費收入就愈多,通常在多頭市場的時候券商的收入是比較好的;同樣的,同業手續費的殺價競爭也會嚴重影響到證券公司的獲利。
證券公司因主要收入來自手續費,經營上也較保險業穩定,比較大的風險是遇到極端狀況,例如客戶大量違約交割時,會產生比較大的債務,不過這個風險也是可以藉由控制放款給客戶的額度來做管控的。
金融股產業3:保險
- 保險主要收入:保費、投資成果
- 保險獲利影響因素:死差、利差、費差
保險公司主要利潤是來自死差、利差及費差。
死差:
指保險公司預期死亡率跟實際死亡率的差異。例如保險公司預期某年齡100個人中有5人會死亡,但實際上只有3人,代表原本要賠5個人的錢只要賠3個人,就會產生死差益。反之,如果實際死亡率大於預期死亡率,會產生死差損。
利差:
指保單預定利率跟實際投資獲得的收益率之間的差異,例如保險公司賣給你的保單預定利率是2%,但它實際拿你的保費去投資產生的收益是5%,那麼中間就會產生3%的利差益。反之,如果實際投資的收益率比預定利率還低,會產生利差損。
費差:
指保險公司預期營運一個保險商品產生的費用跟實際費用的差異。
例如保險公司營運A產品預期要花100萬元的費用,但最後實際只花了80萬元,就會產生20萬元的費差益;反之,如果實際產生的費用比預期高,會產生費差損。
所以保險公司的精算能力、投資能力及營運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
保險業在經營上的風險會比銀行、證券業都大的多,因為其多數資金都用來投資,所以投資的虧損也會是很大的風險,例如新光人壽在2006年開始投資宏達電,2011年大量買進宏達電股票,每股最達1,100元,後來隨著宏達電的股價下滑,至2015年新光人壽投資宏達電的虧損超過台幣60億元,當年度全公司虧損台幣5.2億元。
金融股產業4:投信
- 投信主要收入:管理費
- 投信獲利影響因素:基金規模與資金存量
投信公司主要的獲利來源是基金的經理費收入及投資人申購、贖回基金的手續費收入,其中經理費收入為最主要。
通常市場好的時候,基金的申購量會比較大,投信公司的收入也會比較多,反之,市場差的時候收入會較少。
此外,基金的操作績效也會大大影響基金規模及投信公司的收入。
投信業因主要收入來自經理費、手續費等,經營風險上也會較保險業低,但是遇到市場一些比較極端的狀況,還是有可能會造成股價大跌。
例如2022年,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旗下的避險基金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認為是入手俄羅斯股票的大好時機,大舉買入俄羅斯股票,結果遭受重大損失,使得貝萊德的股價從年初900多美元跌至最低剩下662美元,不到三個月下跌了超過30%。
銀行、證券、保險、投信四者比較:以台灣國內為例
以這四者比較來看,銀行、證券跟投信的獲利來源是相對比較穩定、風險比較低,只要運營效率夠高,基本就能賺錢。
但保險則屬於比較高風險的類別,產生虧損的機率高,只要投資績效不夠好,傷亡率比預期高或是利率走勢不利,都很有可能發生虧損。
在國內的金融股大多屬於金控,也就是旗下業務不會只有一種,可能同時包含銀行、證、投信及保險。
- 金融控股公司: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等等。(名稱會有 “金”)
- 個別金融公司:例如彰化銀行、京城銀行、群益證券…等等。(名稱有 “銀、證、壽”)
有些集團的銀行、證券、保險,會獨立上市櫃,
有些如投信業則大多不會上市,僅由金控公司做控股。
例如富邦金控裡面,涵蓋了富邦人壽、富邦銀行、富邦證券等等,其中富邦人壽佔總收入的比重最高,遠高於銀行與證券。
例如元大集團的元大證券、元大投信並沒有單獨上市,而是涵蓋在元大金控底下,元大金控也是以證券手續費收入佔比最高,其他業務規則相對小。而同樣是元大集團的元大期貨,則是單獨上市。
不同的金控,旗下的金融業務佔比不同,投資前需留意該金控是以哪種業務為主體。
要注意的是,由於從業務規模上來看,國內投信雖然收入穩定,算是個小金雞的角色,但金額規模相對銀行、證券、壽險來說,佔總收入比例通常很小,
因此並沒有金控是以投信為主體,國內也沒有投信公司單獨上市。
銀行、證券、保險、投信業比較 |
||||
金融股分類 | 銀行 | 證券 | 保險 | 投信 |
主要 獲利來源 |
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 | 手續費收入 | 死差、利差、 費差 |
基金經理費及手續費收入 |
影響獲利 主要因素 |
利率高低及存放款利差 刷卡量及財富管理交易量 同業競爭 |
證券交易量 同業競爭 |
利率走勢、 保險公司的精算能力、投資能力、營運效率 |
基金經營規模及績效 |
金控公司 (根據金控主體有佔一定收入金額以上) |
兆豐金(2886) 中信金(2891) 玉山金(2884) 台新金(2887) 永豐金(2890) 第一金(2892) 合庫金(5880) 華南金(2880) |
元大金(2885) 日盛金(5820) 國票金 |
富邦金(2881) 國泰金(2882) 新光金(2888) 開發金(2883) |
無(佔比小) |
個別金融 上市櫃公司 |
彰銀 京城銀 台中銀 台企銀 高雄銀 聯邦銀 遠東銀 王道銀行 |
群益證 統一證 群益期 元大期 |
台產 新產 中再保 第一保 三商壽 |
無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存金融股優點是什麼?
金融股因為有以下優勢,所以受到許多存股族的青睞。
先說,這三個優點是收集一般坊間對金融股的看法,市場先生是一個都不認同,以下會告訴你理由。
金融股優點1:獲利穩定,配息率高
金融業因為收入的來源較為穩定,因此獲利也較穩定,相較其他行業比較不會大起大落。
金融股的配息也都十分大方,近幾年的殖利率大多落在3%~5%之間,且多數金控都有連續配息超過10年以上的紀錄。
連續配息超過10年以上的金控公司 |
|
金控 | 連續配息幾年 |
兆豐金 | 20 |
華南金 | 18 |
第一金 | 17 |
玉山金 | 15 |
元大金 | 15 |
中信金 | 14 |
永豐金 | 13 |
國票金 | 13 |
富邦金 | 12 |
國泰金 | 12 |
台新金 | 12 |
日盛金 | 11 |
合庫金 | 11 |
開發金 | 9 |
新光金 | 6 |
資料時間:2022/3/25 資料來源: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市場先生提示:配息穩定、殖利率高,不等於值得投資。
可閱讀:殖利率的4個迷思
金融股優點2:單價便宜,入手容易
金融股的股價多數落在10幾元至20幾元,單價不高,
以2022/3/25的收盤價來看,股價最高的富邦金(2881)股價也才75元,比起科技股動輒上百元、上千元來說,金融股對於小資族相對是很容易入手的。
很多人會因為好入手而投資,這雖然是優點,但也是迷思。
其實股價低、好入手跟值不值長期投資是兩回事。
金融股優點3:倒閉機率較低
台灣的金融業因為受到政府高度的監管,倒閉機率相較其他行業低,從1949年以後,台灣確實沒有發生銀行真正倒閉的案例,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最後通常會被合併或接管。
但這並不代表金融業的股票就不會有問題,以中興銀行為例,它原本是在台灣上櫃的公司,2000年時因為發生超貸的醜聞爆發擠兌潮,被政府接管、拍賣,最後由聯邦銀行整併。
由於公司的淨值已是負的,聯邦銀行標售的合約並不涉及股東權益的轉換及處理,因此中興銀行的股票不能轉換為聯邦銀行的股票,也就是說當年若持有中興銀行的股票會變成壁紙。
不會倒,不等於值得投資。 – Mr.Market市場先生
存金融股真的可行嗎?
事實上,任何投資標的都有風險,而看似安全的金融股,其實也有該注意的投資風險:
存金融股風險1:金融股股價的波動沒有想像中的低
一般人對金融股的迷思都是股價很穩定,波動度不大,然而以數據來看,這個迷思是錯誤的。
我們拿代表台灣前50大市值公司的元大台灣50(0050)及代表台灣整體金融股的元大MSCI金融(0055)來做比較,可以看到在最近幾次台股大跌的狀況中,兩檔ETF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的最大跌幅如下,可以發現多數情況下金融股跌的比其他股票更深。
金融股最大跌幅狀況 |
|||
期間 | 發生的危機 | 元大台灣50 (0050) |
元大MSCI金融 (0055) |
2008~2009 | 金融海嘯 | -60.54% | -66.63% |
2011~2012 | 美債風暴 | -24.92% | -35.52% |
2015~2016 | 中國股災 | -24.15% | -36.34% |
2019~2020 | 新冠肺炎危機 | -31.59% | -31.08%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台灣的金融史上還有一個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國泰金。
在民國78年的時候因為股市熱錢多,第一次衝上萬點,全民瘋狂,當時的國泰人壽榮登股王寶座,創下股價1,975元的天價,後來換股併入國泰金控。
然而,一年後泡沫被戳破,股價掉到剩1/10,從民國84年到現在,股價不曾再回到200元。
有人會說,那買官股銀行相對安全吧?事實並非如此。
以台灣第一家上市的銀行彰化銀行為例,民國78年時股價最高亦曾達1,105元,但近年只剩下10幾元,如果從當時抱股到現在,當時一張股票可以買一間房子,現在一張股票只剩下一萬多元的價值。
存金融股風險2:發生金融危機或重大事件時,股價會急劇下滑
金融業有個特性俗稱:晴天撐傘、雨天收傘,意思是好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很好,但經濟壞的時候它往往會雪上加霜。
從上述的表格可以看到,金融危機發生時,金融股的股價會跌的比其他股票更慘,原因是當系統性風險發生時,銀行隨時有倒閉的風險。
舉例來說,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當時全球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花旗銀行的股價也從55美元狂跌至1美元。
這樣的案例並非罕見,近期發生的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事件也讓我們見證到戰爭對股市的衝擊。
俄羅斯最大的國有銀行Sberbank是全球排名前100的銀行,但在2022年2月烏俄戰爭發生後,發生民眾瘋狂擠兌風險,股價在幾天內暴跌50%,俄羅斯宣布股市關門休市,甚至在海外交易所還一度交易價低至0.01美元。
(當時是停止交易,0.01美元報價我想買也買不到,後來恢復交易後也是在腰斬的位置)
看到這裡,你還有對大型銀行不會倒閉的信心嗎?
存金融股風險3:台灣長期低利率環境及過度競爭對金融業不利
台灣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這雖然有利於出口貿易的產業,但對於銀行及金融機構的經營都是不利的,
一來存放款利差難以擴大,二來投資較難取得高報酬率,所以台灣的金融業比較難像科技業一般有高幅度的成長。
此外,台灣也一直存在金融業過度競爭的問題。
根據中央銀行統計,截至民國111年1月底為止,台灣的本國銀行共有40家,外國及大陸在台分行共有30家,更不用說還有一大堆信用合作社及農漁會,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使得獲利壓縮,甚至經營不善時容易產生虧損。
存金融股風險4:保險佔比高的金融股風險高,帳上可能有隱藏的虧損
保險業與銀行業跟證券業不同,是個風險較高的行業。
買過台灣早期儲蓄險的人都會說,以前的保單買到賺到,因為以前的保單預定利率可以高達6%、8%甚至10%,在後來低利率的環境下,這些保單成為了最好的投資。
然而有沒有人想過,這些需要不斷給付高利率的保單,其實都是保險公司潛在的負債?
如果保費拿去投資產生的報酬比預定利率低,那麼保險公司就會產生利差損,這些隱藏的虧損有多大,現在從財報上是看不出來的。
為了讓保險公司潛在的虧損更加透明化,台灣在2025年即將要實施IFRS 17公報,這個會計相關的公報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複雜,白話來說就是現在的會計制度下,保險公司跟保戶收到保費,就可以視為收入,並提存準備金就好。
但IFRS 17實施後,保險公司損失要馬上認列,利益要逐期分攤,也就是說,以後保險公司的利差損將會攤在陽光下。
對投資人來說,這當然是件好事,因為資訊更加透明了,但是對於目前我們並不清楚財務狀況的那些保險公司來說,其實風險相當高。
存金融股風險5:保險業承擔了較大的投資及匯損風險
如上面所提到,保險公司為了要彌補潛在的利差損,需要尋求更好的投資機會,然而台灣的市場太小,投資工具不夠多,導致保險公司向海外投資,根據2019年的統計,台灣保險海外投資高達68%,這讓保險公司承受了極大的投資及匯率風險。
以新光人壽為例,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財報上認列的金融負債損失高達台幣216億元,全年度公司淨損台幣197億元,等於投資方面的損失可以侵蝕掉所有的獲利,甚至造成巨大的虧損。
台灣金融股ETF有哪些?
有人會說,如果買單一個股風險大,那麼我買金融股的ETF總可以吧?
當然,如果對金融股很執著的話,買金融ETF確實會比買個股風險更低一些,但是金融危機來臨時,金融ETF常常也難逃大跌的命運。
(當然,如果能撐過大跌,那就沒問題)
台灣以金融為主要成份股的ETF並不多,目前只有元大MSCI金融(0055)。
台灣金融股ETF |
|
名稱 | 元大MSCI金融(0055) |
標的指數 | MSCI台灣金融指數 |
成立日期 | 2007.7.4 |
資產規模 | 20.95億台幣(2022/3/25) |
經理費 | 100億以下:0.40% 100億~300億:0.34% 300億以上:0.3% |
保管費 | 0.04% |
配息頻率 | 年配息 |
前5大持股 | 富邦金(2881):11.62% 中信金(2891):10.99% 國泰金(2882):10.26% 兆豐金(2886): 9.39% 玉山金(2884): 7.82% |
近12個月現金股息率 | 3.20% |
資料時間:2022/3/25,若有變動以官網資料為主 資料來源:元大投信官網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真的要存金融股的話,請考慮海外金融股ETF
還是一樣,我建議廣泛的分散,而非集中在金融單一產業。
但如果你真的想投資金融股,
那麼我認為海外的金融股,無論是個股或ETF會是更值得推薦的選擇,理由如下:
1. 海外企業規模更大、客戶範圍更廣:
在台灣,金融業都是大公司。如果你覺得大公司好,那麼投資這些全球來說更大的金融公司,也許更符合你的理想?
2. 金融領域涵蓋範圍更廣:
在台灣,銀行、壽險規模大,佔極高比例。而且金融業只做本國生意,其實各國都是如此,但單一國家的風險就會比較高。
在國外,會有更多不同的金融業,包括像波克夏這種特殊的公司,資產管理(貝萊德、黑石集團)、資本市場及投銀(高盛、嘉信、摩根士丹利)、支付及信用卡服務(Visa、Master、PYPL、美國運通等)、資料及交易所(CME、ICE、S&P、穆迪)等領域做到規模很大的企業可以選擇。
我想這些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其實才更完整的接近所謂「金融股」的全貌。
以下列幾檔規模大、費用低,且分散於美國金融產業比較重要的金融股ETF:
海外規模大的金融股ETF | ||
代號 | 費用率 | 追蹤指數/主要特性 |
XLF | 0.10% | S&P Financial Select Sector TR USD |
VFH | 0.10% | MSCI US IMI/Financials 25-50 GR USD |
FNCL | 0.08% | MSCI USA IMI/Financials 25-50 NR USD |
資料時間:2022.02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購買美股ETF有2個管道如下:
- 國內券商複委託:如何用複委託買進美股ETF?
- 海外券商比較:美股ETF怎麼買?知名美股券商與複委託比較
市場先生補充:Visa和Master這類公司暫時是被分在科技股,許多金融股ETF選不到,預計2023年一些指數調整後,會歸類到金融股。
快速重點整理:市場先生給金融股存股族的建議
- 讀完上面的文章,結論就是:天下沒有不可能發生的事,所以存股的話一定要避免重壓在同一個股。
- 如果一定要存金融股,ETF會比個股好。美國的ETF會比台灣ETF好。
- 如果只是想存股,分散整體市場產業的ETF會比單一產業的ETF好。
市場先生自己不大偏好存台灣的金融股 (看的出來吧?),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偏好與選擇,畢竟市場上也是有些人靠著金融股得到不錯的投資成果。
文中有把一些常見的偏見,及我認為應該思考注意的問題都寫下來,
剩下該如何選擇,我想也沒有絕對的對錯或標準答案,就自己思考判斷囉。
本文僅做教學使用,內容提到所有標的都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需了解任何投資皆有其風險。
相關文章分享:
更多投資入門學習:
1. ETF投資教學懶人包
2. 基金投資教學懶人包
3. 我的投資理財書單分享
4. 美股ETF線上課程
專欄作者:牟均俞 主編:市場先生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最近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11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