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投資時該如何避免沉沒成本?
最後更新:2022-12-06
我們做投資決策時,可能會受到一些心理因素影響而導致金融偏誤,其中沉沒成本就是一種金融偏誤,也是行為經濟學的其中一種非理性行為。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
沉沒成本(英文:Sunk Cost)是指已經發生、無法透過任何方式收回的成本,它有多種稱呼,也可以稱為過去成本、內含成本、沉沒資本…等等。
與沉沒成本相反的是可變成本(英文:Prospective Costs),意思就是仍可以收回的過去成本或未來支出。
經濟學理論認為,做決策時應該要考慮可變成本,但不應該可慮到沉沒成本,因為無論決策的結果如何,沉沒成本都會保持不變。
先前市場先生有介紹過行為經濟學,裡面也包含了沉沒成本這個行為金融偏誤的例子,詳細可閱讀:行為經濟學是什麼?10個常見的行為金融偏誤分析
經濟學者認為,理性的投資人在做決定時,不應該考慮沉沒成本來影響你的決定,因為沉沒成本是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成本,如果把這個成本考量進去,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沉沒成本的案例
假設你花100元買了一張電影票,電影開場後你覺得不好看,那你該離場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還是勉強把電影看完?
買票的100元就是一個沉沒成本,因為它已經發生,且無論你是否看完,這100元都不會回來。
因此不應該覺得沒看完會浪費這100元,而是應該立即離場。
反之如果不夠理性、沒考慮到沉沒成本,選擇看完電影,那除了原本的100元不會回來以外,你還付出額外的代價(時間)看完這你覺得不好看的電影。
其他沉沒成本的例子:
例如在生活中,你買了一些衣服後發現不適合、始終沒穿,你應該果斷的處理掉這些新衣服,還是捨不得丟掉繼續放著?
例如在企業,一個專案如果已經快完成,但卻發現這專案注定很難成功,那應該避免潑眾人冷水繼續堅持完成,還是直接放棄?
例如在股市,一筆投資如果發現不如預期,應該再等等看虧損會不會反彈解套,還是應該果斷出場?
沉沒成本謬論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會害怕虧損,這個行為稱為損失憎惡,像前面的例子就是因為怕浪費電影片的錢,而忍耐看完不想看的電影,這種不理智的行為又被學者稱為沉沒成本謬論。
如果在做決策時考慮了沉沒成本,可能就會陷入沉没成本謬論,意思就是你覺得花了錢就應該持續下去(僅管做這件事是虧損的)。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就是你考慮到買電影票花了100元,因為不想浪費錢所以選擇繼續看電影,而放棄了時間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學者認為,理性的投資人應該要選擇及時退場,把時間拿來做更有意義的事,這樣可以降低機會成本。
沉沒成本 vs.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我們每天必須做出一連串的選擇,做出決策時就要比較這些選擇方案的成本與收益。
機會成本就是你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必須放棄的另一個東西,簡單來說,就是你選擇了做某件事,而放棄其他機會所能帶給你的最高價值。
像前面的例子就是你花了100元買電影票,但看了10分鐘覺得不好看,為了怕浪費錢所以還是忍耐看完。但是如果你選擇不看電影,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例如回家把還沒交的作業或工作做完,或是背完明天要考的英文單字…等等,做這些事可能會更有價值。
當你為了做某件事,而放棄了其他事,被你放棄的事情可能替你帶來的收益(價值),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關於機會成本,詳細可閱讀: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沉沒成本 vs. 機會成本 的差異說明
當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時考慮了沉沒成本,不想浪費已經投入的時間、金錢,所以不想止損退場,就陷入了沉沒成本的陷阱,到最後你的投資可能一文不值。
舉例來說:
投資人1月買了A公司股票價值500美元,但在5月時它的價值卻跌到300美元,儘管整個市場和類似的股票價值已經上升,但你卻沒有賣掉這檔股票 (因為不想接受前面虧損的錢),選擇繼續持有這檔股票的話,在未來幾個月裡這支股票可能會變得一文不值。
但是如果你將這檔股票賣掉,把300美元投入到其他股票,或許還可能獲利,這個損失金額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市場先生提示:投資中有一句老話是:「你不一定要從虧損的地方賺回來。」
意思是,過去都是沉沒成本,而未來無論從原本的地方賺回來或從其他地方賺回來,並沒有什麼差異,因此不需要執著一定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投資時該如何避免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運用在投資上,通常是投資人選擇了收益不佳、長期虧損標後,卻覺得已經把錢投資下去了,退場很可惜因此不想出場接受損失,但其實這樣的話可能會讓你損失更多的錢。
因此在做投資決策時,想減少沉沒成本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按照紀律執行出場。
投資時想避免陷入沉沒成本,最好的方法是一開始就設定好投資目標,確定出現哪種情況自己該出場。
市場先生提示:
這裡我說的是「出場」而不是「停損」,因為停損並非必然的出場方式,關鍵在於買進之前就已經有一個投資計畫,清楚自己何時該離開。
以投資ETF來說,例如:根據你的預測,在未來兩年內這個投資組合會有10%報酬率,或者投資組合要比S&P 500指數高出2%…等等。
如果投資組合無法實現這些目標,代表你當初判斷可能有誤,就要對其進行重新評估,看看在哪些方面可以進行改進以獲得更好的報酬,這時你也許可以出場,關鍵是:即使虧損,你也不一定要從原本的地方賺回來。
如果是投資單個股票,可以在交易前先設定好退場的標準,有助於減少你的損失,避免將更多的時間、資本金投入到沒有效果的標的裡。
關於出場觀念可閱讀:投資何時應該賣出?
市場先生補充:
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也有很多沉沒成本的例子,想想看你是否有許多書買了沒看過、許多衣服買了沒穿過?
從這種情況來看,我們要避免日常生活消費陷入沉沒成本,就應該在消費前只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盲目去衝動消費,那什麼是真正需要的?就需要自己理智的判斷。
做投資決策、日常消費時,我們該如何避免沉沒成本的影響,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接受損失、理性消費(事前有計畫)。
快速重點整理: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
-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經發生、無法透過任何方式收回的成本。
- 如果在做決策時考慮了沉沒成本,可能就會陷入沉没成本謬論,意思就是你覺得花了錢就應該持續下去,僅管做這件事是虧損的,但這樣可能帶來額外的機會成本。
- 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做某件事,而放棄其他機會所能帶給你的價值,當你為了做某件事,而放棄了其他事,被你放棄的事情可能替你帶來的收益(價值),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 在做投資決策時,想減少沉沒成本最重要的關鍵是一開始就做好出場計畫,以及遇到虧損時能接受損失。
- 你不一定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投資的虧損不一定要在同一檔標的賺回來。
市場先生心得:
之所以想寫這篇,是想談談一個很常見的投資迷思。
很多讀者會問:「我以前買的股票賺很多/賠很多,現在該賣嗎?」
甚至還曾經有人問:「如果我先賣掉停利再買回來,結清損益,這樣可以嗎?」
其實這都是落入沉沒成本謬誤,他們並沒有把未實現損益當成真正的損益在看待,認為只要不出場就還沒或者不用接受這些損益變動。
實際上,不管你以前賺多賺少、帳上未實現損益是多少,那些都已經發生且與未來的結果無關的損益,世界並不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轉動的,市場並不會因為你賺多少賠多少,明天的漲跌就有對應變化。
對於投資趨勢,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看著未來,而不是根據自身的損益來作判斷。
額外分享幾篇文章:
2. 機會成本思考法》如何讓你的時間賣出更高價?其實只要想通一件事
編輯:Joy 主編:市場先生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最近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11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我覺得重點應該是在了解自己 專注當下 然後向前看
以100元買電影票為例 你花了100元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
你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喜不喜歡看這電影
如果不喜歡,那大可以果斷離開
然後往前看 看有甚麼其他事情可以做。
就像有人唸大學念了科系出來工作不喜歡跟想像的不一樣。你大可以先了解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如果不適合就果斷離開。繼續找尋新的工作,嘗試新的領域。
不要以自己讀了四年讀了五年為成果來考慮自己的工作。可能會覺得浪費但是不重要。
建立自我 追求無我
很好的例子,謝謝分享!的確就是要向前看,不要被沉沒成本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