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是什麼意思?頻率多久一次?不做再平衡可以嗎?

最後更新:2021-06-01

這篇文章市場先生分享關於資產配置中”再平衡(rebalance)”的觀念,

在之前的文章中,市場先生有分享到:什麼是資產配置?
如果對這個詞還不瞭解,可以先回去看完這篇文章。

資產配置就是在投資時,將資金按一定比例分散在股票債券黃金、不動產(REITs)、現金等資產類別上,
透過分散到多元的資產種類,避免受到單一資產大跌的影響,讓整體資產長期成長時表現相對平穩,不會大起大落。

基本上,只要資金到了一定規模以上的人,就會開始考慮做資產配置,
例如你如果有5000萬,假如全放在少數幾檔股票上,一覺睡醒下跌個10%也就是500萬,我想大多數人應該睡不著覺、難以安心,更不用提什麼長期投資。反之如果資金只有50萬,那可能跌10%也不算是什麼大事。

而所謂的「再平衡」機制,就是在做資產配置時,定期調整比例恢復平衡的流程。

我自己的美股ETF資產配置策略也會定期做股債再平衡,
以下市場先生分享關於再平衡的介紹與一些使用上常見的問題:

1. 什麼是再平衡?

2. 再平衡該怎麼做?頻率應該多久一次?

3. 內建自動再平衡機制的投資標的

4. 再平衡會減少績效?為什麼還是一定要做再平衡?

1. 什麼是再平衡?

再平衡的英文是RebalanceRebalancing
意思就是在資產配置時,透過重新調整各種資產的比例,讓「投資組合的風險」與自己的規劃一致。

舉例,假設某個人原本是50%放股票、40%放債券、10%放黃金(僅教學參考用非投資建議),
過一段時間股票、債券、黃金都上漲,但漲幅大小不同,
因此總資產的比例變成:60%股票、32%債券、8%黃金。

這時候股票的比例佔總資產比例變的比較多,也代表如果股票這時大跌,這時對總資產的影響會比原先只有配置50%股票時來的大。

因此這時賣掉一部分股票、買進一部分的債券和黃金,把比例重新調回50%股票/40%債券/10%黃金,
這個調整的過程就稱為「再平衡」。

再平衡是一種讓幫助投資組合「控制風險」的過程

原因是,當某些部位比重遠高於原本預期時,代表它的風險也會高於預期。

有些說法是認為再平衡有「買低賣高」效果,認為這樣報酬更高,
但我認為買低賣高只是呈現的結果,且不同情境下報酬不一定更高,
比起報酬,投資人應該更關心風險。

「為了控制整體風險而調整各種投資部位與分配比例,就可以稱為再平衡。」

一般我們說的再平衡,大多時候指的是多種資產的投資組合,
但只有單一種資產類別也可以做再平衡,
比方說投資組合中只有股票一種資產,例如0050ETF
它也會需要定期再平衡調整成分股的持股權重,確保跟指數一致,這個調整過程也稱為再平衡。

廣義來說,只要是「調整各種投資部位與分配比例到預期目標上,就都可以稱為再平衡。」

再平衡是指調整的過程,但不一定是調整到固定比例

再平衡分成「動態再平衡」與「靜態再平衡」,其中動態再平衡指的是每次調整不見得是調回原先,可能是新的比例。靜態再平衡則是每次都調整回原本的比例。

舉例來說,有個人的策略是有一個指標判斷多頭市場或者有空頭風險的市場,
在指標認為是多頭時,他選擇股票70%/債券30%的配置,
在指標認為是空頭時,他選擇股票30%/債券70%的配置,
這個調整比例的過程,也是一種再平衡。

有些複雜的策略,例如包含多空對沖避險策略,則是常常會需要做再平衡,
例如需要調整期貨做空部位大小來幫多頭部位避險,確保整個投資組合不會有過高的風險。

對新手來說,我覺得用靜態再平衡簡單操作就好,我自己的ETF資產配置部位也是這樣操作。

再平衡會產生手續費和稅務成本

再平衡在買賣時會產生手續費,
在國外(例如美國)投資手續費通常較低(可閱讀:美股券商比較),台灣人買美股也沒有證交稅或資本利得的稅務問題(若你有美國國籍就有資本利得稅),
而在台灣則是交易成本較高(股票手續費0.1425%和交易稅0.3%相較國外貴),但價差部分同樣沒有資本利得稅。

再平衡的成本費用高低,其實是根據策略而訂的,
一般的股債配置通常半年一年微調一次比例就好,費用影響通常很低(每年費用通常低於總資產0.1%),
而一些動態的再平衡策略、積極調整比重,費用就會相對昂貴很多,除非策略有強大的優勢否則高費用通常不是好事。

2. 再平衡該怎麼做?頻率應該多久一次?

再平衡該怎麼做?

再平衡的執行很簡單,其實就是透過買賣調整到預定的比例而已,
但實際上會需要計算股數、金額,要賣掉幾股、買進幾股,通常難免會有一點誤差,且資金小的時候調整會很困難。

近年有些券商(例如eToroIB盈透證券)開始提供以”1美元”為最小交易單位,而不是傳統的”1股”,
用金額做買賣單位,就會變成買進例如3.45股這種小數點的股數,
這樣一來在調整比例時就方便很多。。

多久再平衡一次?

其實要看投資策略類型而定,大多長線的股債資產配置都不用很頻繁調整,甚至半年一年調一次都可以。

一般靜態的再平衡有幾個時機可以調整:
1. 固定日期調整:例如每年的第一周調整
2. 偏離幅度大的時候調整:例如股票偏離超過5%時做調整
3. 增加/減少資金時調整:例如手上有了1萬美金現金要把它分配進入投資部位時,可以順便調整

如果是動態再平衡,就涉及策略面的部份,時機就會根據策略而定了。

一般的資產配置策略「不要」太頻繁再平衡,也不用絕對精準

微小的誤差比方2%~3%這種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必定會發生,所以不需要頻繁調整它。

再平衡不用調到太精準,微小誤差是可以接受的,大概差不多就好,畢竟真正核心的精神是控制風險,風險不會因為兩三個百分比誤差而有巨大差異。

以長期來說,不考慮增加資金那種比較順帶調整的時機,大概半年一年調一次就好。

畢竟每次調整也是有一點點的費用存在,對長期投資去過度控制本來也沒太大幫助。

3. 內建自動再平衡機制的投資標的

股票和債券算是資產配置的基本款,
有些人會詢問,有沒有股票債券會自動再平衡的標的?

在基金和ETF中,有些投資組合都有內建自動幫你再平衡,
好處是不用自己調整,缺點是管理費通常都比自己單買各種成分組合更高一點。

由於我個人是比較喜歡自己組合、自己調整的類型,覺得這樣比較有彈性,
所以以下方式我自己不大會去用,頂多小額分散部位,單純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共同基金」中會自動再平衡的標的類型:

1. 平衡型基金、多重收益基金、多元資產型基金
2. 各大投信或基金平台的智能投資方案

第一項中的基金其實都是同一類,也就是包含多種類別資產的基金,
只是基金取名時會有個種稱呼方式出現在基金名稱中而以。

第二項則是類似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由很多基金組成(股票基金、債券基金都有),
背後會有一些方式去挑出一系列的基金,並且定期調整更換。

這兩種通常管理費會比一般基金稍高一點,至於比例的調配則是看各檔基金的策略和定位而訂。

更多基金知識可閱讀:基金教學新手入門懶人包

「ETF」中會自動再平衡的標的:

美股ETF中這類選擇也很多,以下只列出知名度高且相對較有規模的幾檔:

美股ETF自動股票債券再平衡標的
代號 簡述 費用率
AOA 股80%債20% 0.25%
AOR 股60%債40% 0.25%
AOM 股40%債60% 0.25%
AOK 股30%債70% 0.25%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關於怎麼買美股ETF,可閱讀:美股券商開戶評比

4. 迷思:再平衡會減少績效?為什麼還是一定要做再平衡?

之前有網友傳一個訊息給我,
說資產配置策略如果「不做再平衡」,回測績效會比較好(很認真的網友,還會自己去回測數據)。

的確做不再平衡的話長期回測績效會比較好,
但因此而不做再平衡,其實是錯誤觀念!

前面第一段有提到,
之所以做資產配置就是因為要「降低風險」,也就是想降低整體資產的波動性,而不是要「增加報酬」。

不理解的話再去複習一次:什麼是資產配置?

原因是你沒辦法預測進出時機點,
但又希望長期買進持有的情況下,不要受到空頭市場影響太大,才會想做資產配置。
否則有能力精準預測多空的人是不需要資產配置的。

很多人在這個觀念會搞混,
大多數人在衡量一個投資策略的好壞時,都只有一個指標:報酬率高不高?

問題是,如果長期投資想要高報酬,何必資產配置呢?100%股票就好。

因為股票是所有資產類別長期報酬最高的,而債券長期報酬率比股票低。

之所以要配置一部分債券和其他類型資產,而不是100%股票,
就是希望長期投資過程中不確定性減少,資產波動變小。

要知道,在過去大空頭當中,股票最大的回檔高達40%~50%,而且未來依然可能發生。

如果你只有100萬~200萬可能沒感覺,
但如果你手中的投資組合價值有5000萬元,50%的回檔就是帳面損失2500萬,
雖然你知道持有夠久總有一天會賺回來,
但試問多少人能承受?並非人人都是投資大師。

如果不做再平衡,股票長期報酬高於債券
因此股票佔比會逐漸增加,報酬自然也會比較高

例如一個50%股票/50%債券的配置,
只要不再平衡,拉長時間就會變55/45、60/40,
甚至股票的比重還會持續增加,因為股票長期而言報酬率本來就高於債券,所以股票部分的總市值本來就會隨時間增加。

問題是,我們能說60/40一定比50/50好嗎?

前面提到,資產配置的目的並非報酬率單一目標,
考量除了報酬率,也會考慮資產分散是否充足、波動降低程度是否理想。

因此60/40和50/50或其他任何配置比例,都沒辦法直接說它好或壞。

不做再平衡是錯誤觀念,即使回測績效不做再平衡會比較高也是一樣。
假如真的不做再平衡,
忽略了原本想減少風險降低不確定性的目標,那原本想要的高報酬,最後也有可能得不到。

快速總結:再平衡是定期調控投資組合風險的重要機制

1. 為了控制整體風險而調整各種投資部位與分配比例,就都可以稱為再平衡。

2. 再平衡的頻率根據策略類型而訂,一般的資產配置策略不建議太頻繁再平衡、半年一年一次即可,也不需要做到絕對精準

3. 有些投資標的會自動再平衡,至於是否要用就看個人

4. 不做再平衡,長期績效雖然有可能比較高,但卻完全忽略了風險的變化、忘記了資產配置初衷。因此再平衡是必要的

在資產配置與再平衡中,
大多數人比較不熟的應該是債券的投資,
如果在債券中要挑一種讓大家認識,最重要的應該是美國公債,
待續…
下一篇:美國公債是什麼?公債ETF要怎麼投資?

額外分享幾篇文章:

1. 如何開始一個20年長期ETF資產配置投資計畫?

2. 有一套最好的資產配置策略嗎?

3. 美股券商開戶比較(股票ETF、債券ETF)

4. 基金開戶》最新手續費優惠推薦

5. 台股股票/ETF》最新開戶券商優惠推薦

文中提到任何投資標的僅為教學使用,不代表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投資前務必自行判斷。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最近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11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1. 我看了VUG 跟 QQQ 兩種 ETF 近期成長幅度

    VUG股價:+13.07%(三個月)、+20.85% (六個月)、+33.89% (一年)
    QQQ股價:+14.58%(三個月)、+25.02%(六個月)、+37.33%(一年)

    (1) 於是想買一些 VUG 或 QQQ 等發財,這樣的想法有什麼漏洞嗎?感覺這種升幅躺著賺。

    (2) VUG 跟 QQQ 很會爬,為什麼台灣大多只討論VTI,是我太單純…?

      1. QQQ 是那斯達克指數 基本上只看美國科技股 VTI 是美國全市場
        科技股最近幾年漲幅都勝過全市場,所以報酬超高
        但以風險考量的話 只買QQQ 就是單壓科技股 不如壓整個市場分散

  2. 您好,
    關於”再平衡”:請問所謂股債比例,是依當天的投資現值來檢視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